流速儀測量河渠流量是利用面流速法,即用流速儀分別測出若干部分面積的垂直于過水斷面的部分平均流速,然后乘以部分過水面積,求得部分流量,再計算其代數和得出斷面流量。
從水力學的紊流理論和流速分布理論可知,每條垂線上不同位置的流速大小不一,而且同一個點的流速具有脈動現象。所以用流速儀測量流速,一般要測算出點流速的時間平均值和流速斷面的空間平均值。即通常說的測點時均流速、垂線平均流速和部分平均流速。
流速儀測流,在不同情況或要求下,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根據精度及操作繁簡的差別分為精測法、常測法和簡測法。
1.精測法:精測法是在斷面上用較多的垂線,在垂線上用較多的測點,而且測點流速要用消除脈動影響的測量方法。用以研究各級水位下測流斷面的水流規律,為精簡測流工作提供依據。
2.常測法:常測法是在保證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在較少的垂線、測點上測速的一種方法。此法一般以精測資料為依據,經過精簡分析,精度達到要求時,即可作為經常性的測流方法。
3.簡測法:在保證一定精度的前提下,經過精簡分析,用盡可能少的垂線、測點測速的方法叫簡測法。在水流平緩,斷面穩定的渠道上可選用單線法。
測流斷面上測深、測速垂線的數目和位置,直接影響過水斷面積和部分平均流速測量精度。因此在擬訂測線布設方案時要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
國際標準規定,在比較規則整齊的渠床斷面上,任意兩條測深垂線的間距,一般不大于渠寬的1/5,在形狀不規則的斷面上其間距不得大于渠寬的1/20。測深垂線應分布均勻,能控制渠床變化的主要轉折點。一般渠岸坡腳處、水深大點、渠底起伏轉折點等都應設置測深垂線。
簡測法的測速垂線數目及其布置,應通過精簡分析確定。主流擺動劇烈或渠床不穩的測站,垂線不宜過少,垂線位置應優先分布在主流上。垂線較少時,應盡量避免水流不平穩和紊動大的岸邊或者回流區附近。
由于灌溉渠道的斷面一般都比較規則,有些測站修建了標準斷面,故可將測深垂線與測速垂線合并起來。即在測線處既測深又測速。
根據實際情況,垂線可等距離或不等距離地布設。若過水斷面對稱、水流對稱,則垂線應盡量對稱布設。